GO
美國大學入學 比成績更重要的是?

 

107學年度,台灣的「特殊選才」管道正式開跑。美國也有愈來愈多大學,針對一般考生,不再看學生SAT等學業測驗的成績。他們用什麼方法,看到學生更完整的面向?

 

傳統上,美國大學評估申請入學學生學業、智識能力的方式,主要是從SAT(學術水準測驗考試)、ACT(美國大學測驗)和在校成績。

 

SAT分為英文讀寫及數學二科,其中也包含邏輯推理能力,滿分各是800分,總分1600分。另外還有針對各科的SAT考試,例如作文、外國語、科學等,學生可以依升學需求額外選考,有些學校或科系也會依此判斷學生在單一領域的程度。

 

近幾年,另一種標準化的考試ACT報考人數超過SAT。ACT包含英文、閱讀、數學、科學等科目,滿分36分,還可以另外選考作文。

 

從2004年起,開始有學校不強制要求申請者提供成績。至今,美國近4千所大專院校中,已有1千多所大專院校不再強制要求學生提供SAT或ACT分數。

 

近幾年,更有名校投入這個陣營。在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》(U.S. News and World Report)排名前30名的大學中,已有排名第3的芝加哥大學與第27的威克森林大學(Wake Forest)不要求提供,第30名的紐約大學則讓學生從SAT、ACT、SAT3個單科考試、或其他紐約大學列出可接受的標準中,選擇能夠展現自己的成績。另外,耶魯、達特茅斯學院、史丹佛、哈佛、杜克、布朗大學等名校,也不再要求SAT和ACT的作文成績,卡內基美隆則降低了SAT單科考試的要求。

 

就跟台灣的父母非常重視學測、指考一樣,《紐約時報》前教育編輯費斯柯(Edward Fiske)在《費斯柯大學指南》指出,大家愈來愈重視SAT和ACT成績,壓力如螺旋般擴大,大家的焦慮跟關注幾乎要失控。例如,參考書、補習班愈來愈多,為了拿出好成績,更有人一考再考。事實上,許多學生的程度、在校成績優異,在這些考試卻不一定會展現好成績。《華盛頓郵報》就引述採訪多家大學的結論,如果要看孩子的學業能力,在校成績單上的修課內容、難度與成績,都可以展現孩子的智識水準與學業成就的特色。

 

學校的成績評量,比SAT或ACT更能完整的看到孩子各面向。例如,學校成績包含課堂參與、作業、報告、專題、實作,不是只有考試的分數。就算是考試,也不是只有選擇與填充這些短期記憶背一背就可以應付的。像英文課的考試,就不是只有考單字、文法,還會考對某個文章、小說的見解與申論作文。所以,分科考試如作文,雖然很重要,但也可以從申請文件中的學生文章、英文相關修課紀錄與成績,了解孩子的程度。

 

此外,如果用短短3個小時的考試成果來決定孩子的未來,對很多弱勢孩子並不公平,也讓學校錯過合適的學生。最重要的是,這些測驗成績只是美國大學錄取學生的參考之一。除了成績,他們還要確認孩子是不是他們在找的學生,所以一直在調整,如何用最好的方式,幫助孩子展現全貌。

 

例如,從老師的推薦信、申請時撰寫的自傳與文章,了解孩子平時除了讀書,如何安排生活,以及從在校學習態度、或是參加的課外活動中,展現出來的興趣、性向、熱情、領導與合作力,甚至包括孩子對自己的時間與人生規劃、價值觀、思維等等。

 

從學校、尤其是名校出發的變革,希望能夠以終為始、改變父母、社會的想法。大學與科系不是用來讓孩子角逐的獎項,而是要孩子找到合適的方向。為了進入名校,忙於考試、申請,卻忽視了孩子的特色與成長,也辜負了孩子的天賦,這是全球教育都希望改變的狀態。

 

(20201216綜合網路新聞整理)